第三十二期CCF秀湖会议在苏州CCF业务总部&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二十余位专家围绕“大模型与数字医学的交叉与应用”这一主题开展深入交流和研讨。本次会议的报告和讨论从面向医疗健康应用的多模态大模型构建理论及方法、模型联邦网络、多模态医学数据标准与建模方法、大模型科研范式变革及其医械药创新应用四个方面展开,针对智能时代下大模型与数字医学的交叉赋能与未来发展行程共识。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秀湖会议于2025年8月29日至8月31日召开,为期三天,就“大模型与数字医学的交叉与应用”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本期秀湖会议的执行主席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林研究员和鹏城实验室张彤副研究员。会议特别邀请南京大学郑海荣院士,CCF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益强研究员,CCF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宋志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林娣教授等高校、研究所的专家,以及爱尔眼科集团唐琼燕院长和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弓孟春高级副总裁等企业界专家共20余位。CCF会士、秀湖会议AC主席、CCF监事长、北京大学金芝教授出席并致辞。
▲金芝教授致辞▲
特邀报告 | 开宗明义
▲郑海荣教授作特邀报告▲
南京大学郑海荣院士以“生物智能”为题做特邀报告。郑院士首先从人工智能时代的本质谈起,指出其核心是“智能”而非“人工”,并强调数据与模型正成为新价值链的基础。接着,郑院士结合医学成像领域的发展,阐明多模态、跨尺度人体数据整合和数字孪生(数字生命)构建在健康预测和疾病诊疗中的巨大潜力,预测未来每个人或将拥有动态更新的“数字人”模型。随后,郑院士重点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进展与挑战,包括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路径的对比,神经解码与编码(读/写)的科学难题,以及超声、磁共振等新型调控与成像技术的创新应用。郑院士在报告最后展望了脑机互联作为下一代智能交互核心的愿景,实现“数据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
推动医疗大模型临床落地与生态建设,助力“人工智能+医疗”发展
▲神州医疗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弓孟春博士作分享▲
神州医疗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弓孟春博士以国务院近期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近半年来的多项工作,包括各类专病垂域大模型、医疗大模型、AI医学院、城市级医学大脑、多模态临床诊疗通用数据模型标准以及与医院协同搭建的全院多模态数据平台等。
他在发言中明确强调了医疗大模型严肃临床应用场景开发的方法论,指出在GMAI时代中,模型发展应与敏感信息保护相辅相成、协同推进。并提出伦理思辨与AI素养是我国GMAI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多模态医工交叉应用”展开热烈讨论。弓孟春提出:“随着基座模型与算力的广泛部署,我国已初步完成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处在全球竞争的有利位置。各行业应该通力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达成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蓝图。”